当前位置: 主页 > 先锋发布 > 时政要闻

“小约定”推动“大治理”

发布时间:2025-10-15 阅读量: 作者:凤台先锋网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基层治理的鲜活力量。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志愿服务体现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活力,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纽带,是推动资源整合、服务落地、管理延伸的重要载体。

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在黄山市召开现场会,深化拓展“窗帘之约”经验做法,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不断推出见实效、可复制、能推广的高质量品牌项目,打造具有徽风皖韵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促进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晨间种下约定

在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早上刚过七点半,社区党员志愿者郝素云正沿着小区的楼栋,目光扫过各家窗户,见89岁的薛怀敬家窗帘已经拉开,郝素云打开手中的专用登记本,在上面打了个钩。

这一幕,每天都在恒通社区内上演,窗帘的一拉一开,牵挂与安心在邻里之间悄然传递。

“别看这办法土,大家参与积极性却挺高。很多老人不愿在家装摄像头,都愿加入‘窗帘之约’。咱们老小区楼层不高,只要志愿者按时到小区里走一圈,老人的平安状况就能一目了然。”郝素云没想到,这个诞生于群众智慧的“土办法”,逐渐成了多地借鉴的“金点子”。

恒通社区内老旧小区偏多,小区30%的居民为老人,为满足辖区老人的服务需求,恒通社区党委于2021年12月创新实施“窗帘之约”志愿服务项目,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结对帮扶、邻里互助的办法,与小区20多位高龄、独居、孤寡、行动不便的老人定下“窗帘之约”,老人通过开关窗帘向志愿者报平安,守护老人的幸福晚年。

在祁门县金陶社区,“红窗帘”志愿服务队伍从小区党员和热心居民中招募志愿者,通过走访入户,联系共建单位合力为辖区7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红窗帘”,配备智能窗帘控制器,将印有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电话等信息的服务联系卡交予老人。如发现老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开关窗帘,志愿者便立即上门查看并联动医护人员和老人子女,有效防范老人发生意外事件。

小区内高层多,单靠人眼观察,难以辨别住户窗帘开启情况,尤其在阴雨等天气下该怎么办呢?

霍邱县城关镇东湖社区针对辖区老人推出“晨启暮安”智慧关爱项目,通过与辖区物业、企业等“社区合伙人”合作,为符合条件的高龄独居、失能等高危老人家庭免费安装智能门磁感应器,在难以辨认窗帘是否开启的情况下,精准捕捉开门数据,通过“科技+志愿服务”手段打通高层老人安全监测的“堵点”。

创新护老模式

“窗帘之约”既是一种约定,也是一种志愿服务形式,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居民们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坚持需求导向,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形成更多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方式,是全省各地在深化“窗帘之约”经验做法,以志愿服务推进基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区内有些小区住户多、人员杂,长期一家一户检查并不现实,怎么才能有效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呢?”在淮北市相山区南黎街道桂苑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时志红与工作人员常常思考如何将服务做得更好更贴心。

桂苑社区有30多位独居老人,“就拿最近的高龄老人津贴申报来说,需要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距离远的小区,老人过来困难,我们通常都是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时志红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不少老人年龄偏大、行动不便,一旦有突发情况很难及时发现。

“潘顺珍老人家里的报警器响了,请社区工作人员与物业立马前去查看。”接完电话的时志红,立马上门查看,原来是老人起床时不小心摔倒了,她及时联系医院,将老人送去检查。

“后来在多方合力下,我们决定推出‘紧急呼叫器’服务。呼叫器安装在老人家里,物业、社区作为联络单位,当出现紧急情况或者需要帮助时,老人按下‘紧急呼叫器’,就能实现‘一人呼救、多方响应’,为老人的安全保驾护航。”时志红觉得,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山区相南街道惠苑路社区黎苑新村的独居老人王克平家庭用电‘失流’,请前往查看”。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队员董宏章的手机应用“i国网”收到一条工单信息,他放下手头工作,立即上门查看。经过排查,发现是漏电保护器老化引起的接触不良。

2020年,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燕飞来”志愿者服务队探索实施智慧助老项目“15度关爱法”,根据数字化运营监测数据,筛选出月用电量15千瓦时左右的独居老人家庭,以15千瓦时为临界值分析判断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并提供相关用电安全服务。

“我们依托行业特长,将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到基层治理的需求中,依托电力大数据和专业技能优势,自主研发独居老人用电智能监测分析系统,实时分析老人的用电数据。”“燕飞来”志愿服务队队长孙燕飞说,在征得独居老人或其子女同意后,系统可24小时在线监测独居老人家中电量、电压、电流曲线等数据,一旦出现大量用电、电流为零等异常情况,系统便会自动触发短信预警,第一时间向社区网格员和电力志愿者发出警报。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对淮北市88个社区3640位老人进行24小时全面守护,帮助64户家庭排除了隐患。

微光聚成星河

在黄山市屯溪区昱西街道黎阳街社区,记者看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设有“供销e家 邻里中心”,里面商品琳琅满目,商品既可销售,也可以凭志愿服务积分兑换。

“一些生活用品比如米面粮油,社区里的老人难以搬动。”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科科长盛文超说,在此情况下,“红背篓”志愿项目应运而生。在保障商品物美价廉的基础上,建立起“接单—登记—派单—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老人可通过电话、微信或线下登记需求,志愿者在每个周二、周五集中配送,确保24小时内送达。

如今,“背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依靠邻里中心,党员带头,人人参与,将社区与外部力量结合,把爱心企业、行业协会、志愿者等充分发动起来,与黄山微公益社会合作共建志愿服务项目,搭建儿童服务站等更为广泛丰富的志愿服务体系。

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离不开志愿服务的细致入微。在黄山市,游客在哪里,志愿服务阵地就建到哪里,贴心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组建黄山风景区“迎客松”、屯溪区“三街四季”、黟县“小宏帽”、西递“递送美好”等文旅志愿服务队500多支,每年服务中外游客200多万人次。“人人都是迎客松”理念深入城市肌理。

“高铁站、路口、景区、文化场馆都能看见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耐心地提供咨询服务,真的很暖心。”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来黄山旅游的游客对志愿者服务赞不绝口。

为摔伤邻居送餐、帮助高龄老人办理低保等日常事务,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虹桥社区的居民侯昌翠坚持日行一善已经数十年。在她心里,为他人多做好事,结果必然利人也利己。

“好人社区”已经成为虹桥社区最鲜明、生动的注脚。社区依托“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合肥好人”等先进榜样,以“党建引领+好人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催生出“1+N”志愿结对机制,形成人人参与的服务网络,让向善之风浸润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探索全方位的志愿服务中,“飞鸟”也成为了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在国网池州供电公司,农田边高高的输电塔上,鸟类识别系统正在默默守护着电力系统和鸟类安全。

“‘鸟线和谐 筑梦家园’志愿服务项目是从2016年开始的,当时我们发现高高的铁塔上有不少鸟类筑巢,其中不乏一些珍稀鸟类。”国网安徽电力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领衔人汪湜说,为了保护鸟类和用电安全,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成长,用行动接续践行着爱鸟护鸟的理念。

如今,工作站的志愿者已增长至上千人,囊括电力、高校、机关单位等多个领域的爱鸟、护鸟者。汪湜和志愿者累计已救助野生珍稀鸟类139只。“目前,通过联动有关部门、学校、科技馆,以图片展、网上直播等方式,开展鸟类安全科普宣讲、户外观鸟等活动,带动2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汪湜说。